【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杨世嘉 特约记者 郝东亮 通讯员 田锦文 魏兴斌
我国曾是受饮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危害较重的国家之一。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分布于我国28个省份1042个县7.3万余个村,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高砷区)分布于我国14个省份200个县2500余个村。历史上,饮水型氟中毒重病区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可高达90%,氟骨症患病率达80%,饮水型砷中毒重病区患病率达40%。
近年来,我国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有效控制了饮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危害。国家疾控局等17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的《全国地方病防治巩固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持续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危害,全国95%以上的病区县达到控制水平;基本消除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危害,全国95%以上的病区县或高砷区县达到消除水平。在几代地方病防治工作者的长期探索与实践中,这一目标逐步实现。
改水惠泽一方百姓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重病区主要分布在低洼易涝、地下水泾流条件较差地区或高氟岩矿地区;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平原的地势低处或富砷矿床地区。”中国疾控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地氟病防治研究所所长裴俊瑞介绍,我国淮河、秦岭、昆仑山以北地区,很多居民因此患病。
山西省汾阳市作为该省氟砷病高发区,全市病发区曾涉及4个乡镇92个行政村14.57万人。“早些年,这里的高氟高砷水又黄又咸,村民喝了苦不堪言。”该市疾控中心主任宋利说。“吃水吃出病,辈辈为水愁。”这是该市冀村镇、肖家庄镇、阳城镇、演武镇等病区居民过去喝高氟高砷水致病的真实写照。
“进城办事不用自我介绍,人家一看咱这一口黄牙,就知道咱家是哪的。”演武镇西堡障村村民韩大爷直言,多年前,担水、拉碳、磨面曾是家里的3件大事,其中“吃上干净水”最为不易。
“唯有改水,才能从源头上根治这一顽疾。”该市水务局局长张明煜介绍,20多年来,汾阳市陆续开展了除砷改水、氟砷改水、集中供水三大改水工程,使全市农村居民彻底告别了喝苦水的历史。截至2022年年底,改水后,供生活饮用的地下水平均含氟量由2.09毫克/升降至0.11毫克/升,平均含砷量由0.066毫克/升降至0.001毫克/升以内,均远低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要求,农村安全饮水实现了全覆盖。
“我们的后代再也不会受上一代人的苦了。”韩大爷感慨道。
“甘泉滋润千万家,改水惠泽一方人。”各村头的旧式集中供水点已停用,不少颂扬改水工程的标语横幅留在乡间邻里。这不仅记录着一方百姓改水建设的奋斗路,也道出了千家万户村民的感恩情。
综合防治卓有成效
汾阳市只是山西省综合防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西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饮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防治工作成绩显著。
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地氟病科主任王正辉列出了一串数字:全省开展饮水型氟、砷中毒防治分别有60年、30年的历史;截至目前,饮水型氟中毒防治惠及9个市62个县418.1万余人,饮水型砷中毒防治惠及7个市16个县20.4万余人。这两种地方病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
“‘十三五’期间,省水利厅与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文件,要求对全省1226个防治问题村逐村复核定性,打通防治‘最后一公里’。”王正辉说,“目前,在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62个县3848个病区村中,有3800个病区村水氟含量达到国家标准,合格率达98.75%。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16个县157个病区村(含高砷村)的水砷含量已全部降到0.05毫克/升以下。”
截至2022年年底,山西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7.24%,明显低于国家控制标准(≤30%),患病率小于等于30%的病区村数占总病区村数的97.17%;三年攻坚行动实施的病情监测全覆盖数据显示,全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所有病区已连续4年无新发病例。
裴俊瑞表示,放眼全国,多地饮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防治取得历史性成就。2022年,全国1042个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县控制率达91.1%,防治措施达标率达96.7%;按照原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06年版)统计,120个饮水型砷中毒病区(高砷)县消除率达99.2%。
裴俊瑞说,从近30年监测数据来看,我国饮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病情流行呈持续走低趋势。儿童氟斑牙检出率由1991年的60.08%降至2022年的10.19%,成人氟骨症检出率由1991年的36.62%降至2014年的13.59%;砷中毒病例检出率由2005年的5.62%降至2022年的0.15%,2013年至今无新发砷中毒病例报告。
今年4月1日起,新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开始实施。“新标准将原有大型工程0.01毫克/升和小型工程0.05毫克/升的饮用水砷含量限值统一为0.01毫克/升。这对新一轮防治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也为持续巩固提升防治成果提供保障。”裴俊瑞说。
持续监测久久为功
我国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监测工作分别始于1991年和2005年。从局部地区小范围抽样监测到实现全国村级全覆盖,多年来,监测范围持续扩大、落细。作为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监测工作为及时了解疾病流行趋势、掌握病区改水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动态调整防治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氟、砷均来源于动态变化的地理环境,监测一旦弱化或被忽视,中毒风险将再次增加,这意味着疾病可能会卷土重来。”裴俊瑞说,监测主要包括调查防治措施落实和改水工程运转情况、饮用水氟砷含量、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以及成人氟骨症病情、砷中毒病情、尿砷含量等内容和指标。
“重病区多发生在条件艰苦地区,有时仪器设备需要人扛、驴驮、马拉才能带进去,吃干粮、睡土炕是常事。”王正辉回忆,2001年,他和同事赴省内砷中毒重病区山阴县开展监测工作,采取村村过、户户进、人人查的拉网式调查,36天内足迹遍布全县3个乡镇36个村6251户,测定水样3083份。如今,监测工作虽多已下沉,但王正辉及同事几乎每年都要到基层现场指导。
“目前,我国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县控制水平与全国地方病防治巩固提升行动方案要求,尚有4个多百分点的差距;按照新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砷中毒病区(高砷)县消除水平尚有5个多百分点的差距。”裴俊瑞说。
如何缩小差距?在裴俊瑞看来,加强重点地区监测,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必不可少。对防控措施未落实、防控效果不稳固、水氟水砷回升超标的地区,应加强对氟砷暴露、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等的动态监测,及时识别氟砷暴露的潜在健康风险,拟定针对性防控举措并强化督导和指导,推进重点难点地区防治工作进度,拉齐地区间防治工作水平。
“虽然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疾病发生的自然环境仍然存在、地下水水位变动而出现的水氟水砷浓度回升超标给监测带来持续性挑战、少数分散式改水地区居民仍因取水不便而面临氟砷暴露健康风险等重点问题,有待进一步攻克。”裴俊瑞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