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健康丝绸之路”上的公卫人

时间:2023-09-01 09:32:06      来源:健康报
分享:


(相关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杨世嘉

特约记者 常宇

通讯员 周兴武 段博薇 王晓华

  在历史的长河中,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条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沿着这条千年古道,我国一批批援外卫生健康工作者奔赴异乡,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镌刻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的时代丰碑上。

  踏上新征程,我国卫生健康系统利用自身资源、发挥独特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卫生健康外事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报将围绕“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讲好“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中国故事。

  近年来,我国在卫生健康领域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交流持续深化,积极开展全球抗疫合作,不断深入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为促进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为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重要贡献。在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道路上,不乏公卫人不倦的身影。

边陲线上的坚守

  在我国西南边陲,有一支被誉为“热带传染病防控卫士”的队伍,队员来自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为遏制重大传染病流行和跨境传播,维护区域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由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承担并实施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疟疾和登革热联防联控项目”至今已开展了18年。该所所长周红宁是项目牵头人。

  从业34年来,周红宁始终身处疟疾、登革热等重大热带传染病相关的蚊虫控制工作最前线。“为了获取传染病数据,常常要走几十公里的边境山路,与边民同吃同住。白天进行疫区疟疾流行情况调查,夜晚钻牛堋、进畜圈开展蚊虫生态习性观察。”周红宁说,在缺少先进捕蚊设备时,会冒着被感染疟疾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的风险,裸露着自己的双脚吸引蚊虫叮咬。

  “长期以来,登革热、疟疾、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威胁着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居民的生命健康。”为将我国疟疾防治工作经验和技术援助服务带到国外,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的李春富曾多次深入中缅、中老边境地区,开展抗疟药物耐药性监测、蚊虫习性调研、蚊媒形态学研究和资源库建设。

  自项目实施以来,防控病种从疟疾逐步扩展到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覆盖区域从缅甸扩展到“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多个国家。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和孟加拉国加入了跨境疟疾和登革热联防联控网络,共同建立了5个国家级项目联络办公室、22个省级疟疾/登革热联合工作站、21个县级跨境疟疾/登革热联合监测点、1个南亚东南亚热带病国际科技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等。

  周红宁介绍,跨境联防联控参与国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联络和工作机制,在“共商、共享、共防”的基础上,通过定期举办疫情交流、技术交流、联合监测检测、调查和研究等相关会议,开展联合疫情处置、技术人员培训、访问学者进修等活动,强化区域热带传染病的监测、检测、诊治、应急处置等能力。多年来,该项目为外方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0余人。

  老挝卫生部传染病控制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有力传播了热带传染病防控知识、技术和科研成果,为加强重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联防联控,促进区域医疗和卫生交流合作奠定基础,加深了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不远万里地守护

  在遥远的非洲东部、印度洋西海岸,有一片如珍珠般剔透的群岛——桑给巴尔,这里一度是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

  2017年2月,一支来自中国的血吸虫病防治队伍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开展“援助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合作项目”。该项目由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承担。作为有着10余次援非血吸虫病防治经验的专家,该所副所长杨坤担任该项目专家组组长。

  “当时,这里的环境近乎原始,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路,全靠观察树木的位置和生长方向才能慢慢前进。”杨坤回忆,刚开始时,他们常常在崎岖和泥泞的沙石土路上光脚步行20余公里,只为寻找一位随访患者。

  “这无疑是一段‘开荒’之旅。我们从入户开始建立基础数据。”杨坤介绍,面对从零开始的诸多困难,专家组在当地逐步建立起了援非项目基地,因地制宜地开展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人群查治病、中间宿主流行规律调查及健康教育等工作;同时,手把手地向当地居民及医务人员传授血吸虫病防治经验,打造了一支本土血吸虫病防治的中坚力量。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于2019年5月对该项目开展的评估结果显示,项目示范区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从8.92%下降至0.64%,3个试点区的人群感染率均降至1%以下,疫区人群血吸虫病知晓率超过90%,实现了试点区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该项目也成为其他非洲国家学习血吸虫病防治的典范。

  2020年前后,该项目受新冠疫情影响而暂时中断。杨坤带领专家组积极创新援助形式,组织团队每月与桑给巴尔召开项目督导线上会议,了解桑给巴尔血吸虫病疫情及各项防控工作情况,指导当地技术人员持续开展血吸虫病防控工作。

  “短短3年时间,就实现了血吸虫病发病率的直线下降。可以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经验在造福桑给巴尔人民的同时,也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回顾这次援非经历,杨坤感慨良多。

  如今,援助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合作项目二期首批专家组出发在即。杨坤将带领新一批专家踏上援非血吸虫病防治新征程,为守护受援国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毫无保留的分享

  2020年9月27日,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0人携带医疗物资远赴非洲莱索托、安哥拉两国,协助受援国应对新冠疫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刘争担任专家组组长。

  抵达莱索托的第2天,专家组便来到当地新冠定点医疗机构。“在当地,需要把核酸采样送到邻近的南非共和国进行检测,要等一周才能有结果,检测一次要花费300美元,很少有人做检测。”刘争回忆。针对当地实际,专家组对社区疫情防控人员及医务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向当地卫生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等分享中国抗疫经验,并提出了适合其国情的疫情防控建议报告。

  “我们建议莱索托强化社区防控,推行网格化管理与筛查制度;针对病情轻重不同的患者做分级处理,轻症患者可以收治在方舱医院,重症患者可以集中在定点医院……莱方非常认可。”刘争说。

  同年10月7日,专家组又赶赴安哥拉开展抗疫援助工作。在安哥拉卫生部,双方就新冠疫情防控与新冠患者诊疗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同时就社区病例排查、患者分类诊疗、重症患者救治、特殊人群防控、中医药防疫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

  “我们毫无保留地向受援国介绍中国抗疫的经验,提出加强对居家隔离的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者的追踪管理,提高对重症和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这也是安方最需要的。”刘争说。安哥拉卫生部部长卢图库塔对专家组一行表示衷心感谢,表示将认真研究学习中国专家组提出的重要建议。

  “专家组能为中非友谊发展作出贡献,我非常自豪。”刘争表示。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IT时代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