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 罗志华(医务工作者) 在网络公共空间传播一些“血腥”的医疗场景,既不会起到医学科普的作用,还可能存在暴露患者隐私的风险,更会给公众带来不好的心理感受。
近日,有医疗类自媒体发文,介绍世界首例被报道的新生儿足部皮肤缺血坏死病例。从该自媒体发布的图片看,新生儿整只左脚缺血坏死、肿胀、呈深紫色,脚心处皮肤外翻,露出暗红灰色肌肉,场面骇人。文中虽强调此病例罕见,但不少网友仍表示“目不忍睹”。
这些文章和图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医学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医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假如将这些图片拿到医疗学术厅或医学生课堂里展示、播放,不仅恰当,而且值得提倡。但作为公共产品进行全网传播,就是放错了地方,自然会引起公众的不适和反感。
这类事例并不少见。一些医生喜欢在微信朋友圈和自媒体上晒疑难疾病的治疗过程,常常会附上一些人体肉体组织或病理组织的图片。甚至有的医疗机构自媒体也加入晒的行列。近日,有一家医疗机构的视频号发布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视频,全程记录操作过程,手术细节尽收眼底,并用特写镜头展示切除下来的肿瘤。对此,一位网友留言说:“麻烦打个码,并不想看得这么仔细。”
记录和积累临床上的典型病例,是医生提高诊疗能力和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这些资料在网络公共空间进行展示和传播,既不会起到医学科普的作用,还可能存在暴露患者隐私的风险,更会给公众带来视觉和心理感受的不适,甚至厌恶和反感。
医生对此类诊疗过程中的“血腥画面”自然是习以为常,但只要是面向社会大众传播的,就应该顾及普通公众的观感,给予体谅和尊重,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这有什么可怕的”。近些年,许多医疗类自媒体在传播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骇人场景的发布所引起的公众不适提示,医疗类自媒体从业者在新闻伦理、医学伦理方面还有许多课要补;相关的规范也应当尽快出台,为医疗类自媒体信息发布立好规矩。
须提防的是,过于机械地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可能导致医患之间出现巨大的交流鸿沟。为了避免出现这类现象,医务人员要站在患者和普通民众的角度,感同身受地理解和思考一些医疗问题。医疗自媒体要根据自身定位,兼顾到不同群众的感受,对于不适合大众观看的图片和视频,至少要加以处理,并尽到提醒的义务。网络平台也应以医学人文和新闻伦理为原则,强化内容监管,帮助普通受众过滤掉他们不适宜观看的图片和视频。